3月31日,由科学技术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承办的2025年中关村论坛“科学与外交国际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等相关部门代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负责人,同来自20余个国家的驻华使节、青年科学家代表共同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以“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科技专家学者和产业领袖,通过主旨演讲、圆桌对话等多元形式,深入探讨开放科学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中拉技术转移中心代表应邀参加该论坛,此次参会为深化中拉科技创新合作提供重要启示。未来将积极转化论坛成果,推动开放科学理念在中拉技术转移领域实践应用,持续完善国际合作机制,为构建中拉科技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论坛的开幕致辞中,陈家昌指出,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既是普遍的诉求,也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深化开放合作,构建更为紧密的科技合作伙伴关系;二是促进开放科学,携手应对全球性重大科技挑战;三是加强人文交流,构筑全球青年学者交流合作的桥梁;四是优化开放环境,共同营造公平、包容、活跃的创新生态。

论坛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发言人分享了各自领域内的国际合作经验,强调了开放科学合作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认为,在科学外交领域,“开放”是全球共同遵循的原则。他表示,我国特别重视与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的合作,希望全球共谋数字技术,驱动科技发展。瑞士工程院院长贝努瓦·杜比指出,大多数人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意大利国家研究院蛋白质生物化学研究院原院长戴安娜·博拉斯基表示,科学共享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深化全球科技合作,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弘扬开放科学精神,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分别是圆桌论坛环节的两个议题。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埃及、伊朗、坦桑尼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开放科学精神在全球科技合作中尤为重要,可以通过深化全球科技合作,利用各国的多样化优势共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拉技术转移中心作为中国与拉美创新合作的枢纽,将持续推进“开放科学”理念在技术转移、资源共享等领域的实践转化,深化与拉美国家在清洁能源、数字技术等战略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构建标准化技术对接机制与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将论坛共识转化为推动中拉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为构建中拉科技共同体提供实践范例